我喜歡做也喜歡用手工皂,因為這樣才知道自己抹在皮膚上的清潔用品裡面到底加了甚麼東西。自從在網路上看到有關洗髮精含矽靈的文章,我開始自己挑選洗髮精,不再是「浴室裡面有甚麼就用甚麼」。每當挑選牌子,看來越透明的越好,更好的是採用有機原料。最後,我選擇了一瓶要價四百多元的有機天然洗髮精──貴,但值得。
對化學添加物的恐懼
一開始,只是純粹對化學添加物的恐懼與心理作用。但真的去觀察與比較後,你會發現,那些便宜又隨手可得的清潔用品,常常標榜著誇大的功效、香味。電視與媒體 上那些目眩神迷的廣告,看起來十分美好;但當你把產品拿在手上,看看其中的成分,卻永遠都有你看不懂的、令人毛骨悚然的化學成分。但你不會在意。因為便宜、因為香;因為洗完後,皮膚會滑溜,頭髮會柔順。而早上新聞播著「沐浴乳含防腐劑」的報導,晚上洗澡的時候,手擠著沐浴乳的你早就忘得一乾二淨…
我本來也會用沐浴乳跟洗面乳,但因為開始了「選擇洗髮精」這個習慣,漸漸地,我不再使用洗面乳,沐浴乳則以肥皂代之。使用自己的手工皂洗澡之前,我都是用洗髮精洗頭髮,用肥皂洗臉與身體。 因為我的頭髮容易出油,所以對我來說,洗髮精的優劣在於起泡的程度,以及洗完後隔天頭髮出油的情況。肥皂好壞的重點在於,肌膚表面有沒有不自然的柔滑感;以及沖掉泡沫時,手與皮膚之是否像是隔了一層東西。
其實這種行為常被人說沒意義、龜毛。幹嗎一直換?有差嗎?老實說,在換來換去的過程裡面,個人使用的心得是真的有差。每當換一個產品,我都抱著一些期待、或說是實驗的精神:不知道新的這款用起來如何,會不會比上一款好用。
如果花了錢買到不喜歡的產品,我只能選擇繼續帶著不愉快的心情用完它;或是擱在一邊,再買別的。這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大事,畢竟花錢事小;但不快的感覺卻會慢慢累積,變成一種負擔。這樣的過程,慢慢地轉變成追求單純的堅持 。
好像有些離題了,那麼這到底跟手工皂有甚麼關係呢?為甚麼我有便宜的東西不用要去用手工皂?
自己的皮膚自己顧,別再花錢當冤大頭
大部分的人會說,為了賺錢已經夠辛苦了,現在薪水都不漲,房價跟物價死命漲,生活夠苦了,為甚麼還要多費心思去想甚麼東西能用?甚麼東西不能用?
讓我解釋一下,人天天都要洗澡對吧?好吧,也許冬天的次數要少點。但還請您想想,每隔一至兩天就在身體抹上一層化學添加物與香料,沖得乾淨倒還好;但若沖不掉,殘留在身上會有什麼後果?我們都不知道,但絕對不會是好事,對吧?
再說說手工皂到底好在哪裡。其實它並不是多麼驚天動地,只是在化學產品滿坑滿谷的時代,手工皂的原料相對地比較單純與天然(這裡指的是冷製皂)。
我使用的第一塊手工皂,選的是名氣響噹噹的那家。記得當時在網路找資料與瀏覽評價後,我非常興奮,終於找到需要的產品了!只是,價錢實在是高不可攀…。為了能以便宜的價錢購入,還特地跑了十幾公里找尋鋪貨點,大手筆買下各式功效的手工皂。洗澡時,用力聞著草本原料的香氣,滿心期待;並興高采烈的跟朋友分享使用心得。最後,我記得只有再買過一次後,不了了之。
現在回想起來,心中有些感慨。不間斷地追求,自以為抵達終點,想不到只是又一款淘汰的產品。我也不大清楚是什麼原因,也許是價錢太貴,而又沒有達到我的標準吧。後來,我又陸續用了水晶肥皂,與許多有機販賣店賣的原味皂,雖然洗完後皮膚顯得乾澀,但衡量價錢與皮膚清爽的感覺後,算是滿意。
直到某天,不經意聊到肥皂這件事,剛好我當時沒工作:
「做做看手工皂吧?」
就這樣。也不是甚麼大徹大悟。就只是一次的閒聊,與時間的發酵,我開始找資料、材料,與原料,開始做起手工皂。
清潔歸清潔,保養歸保養
在投入這個事業後,我才發現原來做手工皂的前輩這麼多。雖然常是彼此互相參考,但每個人講究的都不盡相同,作品也各有特色。我常在找資料的時候,看著前輩們做出來的皂心想:
「哇!這個渲染有夠漂亮,怎麼做的?」
「這花草的功效太神奇了吧!之後一定要試試。」
「這個棒棒糖怎麼做出來的,這真的是肥皂嗎?」
各種新鮮的創意,永遠看不完…我也越看越覺得,有點失去自己做手工皂的方向。直到在一個討論區找資料的時候,看到版主分享自己的觀念:手工皂就是用來清潔的。
看完她打出的那段話,心底非常認同,之後在做手工皂的時候,也都以這個原則為出發點做思考。整理出一些自己的想法。
一塊皂,加再多的草本原料、抑或精油,遑論再漂亮的渲染,終究是要用在身上的。真正開始做手工皂後,會發現上述東西,在一般的使用情況下,其實並不那麼必須。而做出來的每一鍋皂,在切開成塊後,每次只會用掉一塊皂的一小部分。如果這樣想的話,就會覺得不太划算。而其中添加的所有成本,其實都轉嫁給顧客了。
肥皂屬於清潔用品,買來就是要用來清潔的。若洗完覺得皮膚太乾或頭髮太毛躁,就再去買保養品不就行,否則賣保養品的業者要吃甚麼(笑)。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,這就跟吃飯一樣,吃一碗便宜實惠的肉燥飯會飽,但是天天吃會膩;吃一頓選擇多樣化的飯店下午茶,也會飽而且心情會很好,但是天天吃荷包可受不了。所以要甚麼樣的手工皂,還是要看個人取捨。
其實我只是想用這些好聽話來掩飾自己沒有美感跟懶散的事實(笑)。
手工皂的製作過程:繁複又耗時
一塊手工皂(這裡指的是冷製皂)的製作,真的不容易,所有的原料都是最單純的狀態,而這也是它最大的優點,你從製作到成品,都是自己把關。
做皂的人從原料的就開始挑選要用哪一家供應商的產品,開始做皂前,必須先計算好配方,用量。
開始動工了,每個步驟必須按部就班。
準備好器具,秤好鹼與油,天氣冷的時候,油必須先加熱融化。如果要使用浸泡油來萃取植物精華,還必須以一個月(以上)前就先將花草浸泡在油裡。
融鹼的時候,必須小心溫度以及被強鹼性的鹼液給濺到。如果是製作母乳皂,還必須每加入一些氫氧化鈉之後,等待鹼液的溫度下降再繼續。油與鹼準備好後,要注意兩者的溫度,條件備齊之後才能開始打皂。
打皂是一個長而苦悶又必須專注的過程。用電動攪拌器雖然省事,但不專心注意皂液的話,也許哪邊攪拌不均勻,而且還要小心被濺出來的皂液噴到。
開始打皂後,如果做的是純橄欖油的馬賽皂,那不打個好幾個小時的皂,是沒辦法Trace跟入模的。如果最後發現一直Trace不了,那種投入的時間跟心力化為烏有的挫折感,不試過是難以體驗。
另外,如果要做渲染或是分層或皂中皂,打到皂液Trace後,則又需要另外的器具與程序,然後別忘記,這些步驟你還是有可能會失敗,沒辦法復原到上個步驟。
如果所有的步驟都完美的完成了,恭喜你可以入模了,可是這樣還沒結束。你還要注意皂液的保溫跟保存,不注意會導致出現鬆糕或是白粉。脫模時,如果選的模不好用,要先塗油或凡士林,這樣可能會導致邊邊起油斑不好看,不擦又怕脫不了模。
順利脫模了,要切皂,切好皂了,要晾皂,晾皂要多久?真是問了個好問題。
答案: 30天(100%橄欖馬賽皂聽說要2個月)。
上面一長串冗長的描述,已經盡量精簡,只是想讓你了解做手工皂有多辛苦。也希望您能記得每塊手工皂都是製皂者投入心血跟時間還有創意,做出來的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希望下次您有空、有需要的時候,給自己一次機會來嘗試使用手工皂,除了善待自己的肌膚,也善待地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