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文章開始之前,給所有對皂鹼有疑慮的朋友們:
如果您是皮膚有過敏狀況,已經被皮膚科醫師告知不要使用「含皂鹼」的清潔用品的人。那就建議您以後在挑選清潔用品的時候,要記得尋找完全不含皂的產品。
基本上,賣場上成塊狀的產品都是肥皂,這些肥皂的原料一定要使用鹼(因為方便而被誤稱為的皂鹼),而 PH 值也一定呈鹼性。這類產品要避免。然後沒有「無皂鹼手工皂」這種東西喔。因為真正手工做出來的固體肥皂,一定要放鹼(NaOH)才做得出來。
所以您的選擇只剩下沐浴乳,如斯巴、嬌生等。然後請記得要仔細閱讀商品包裝上的標語、成分,並且挑選有強調「不含皂」的款式。

那麼,接下來,若您想要了解到底什麼是「皂鹼」,以下是我們蒐集資料並且整理過後,所列出的了解。
為了確認自己對皂鹼的認識是精準、正確無誤的,小編認真的 google 搜尋了資料,但找到的各種資訊卻讓小編越看越困惑。明明在敘述同樣的一件事情(解釋什麼是皂鹼),但在不同網站上的解答,卻有不同版本的答案。基本上,大部分的資訊,可以歸類成兩種說法:
論點A:手工皂含有大量的皂鹼
論點B:完成後的手工皂還有未皂化完全的殘鹼(或稱游離鹼)
而這兩種論點,因為同時存在不同的網站上,這讓想尋求解答的使用者陷入似懂非懂的困境(包括小編自己)。
為什麼我們會認為,它們其實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呢?因為 A 的皂鹼跟 B 的皂鹼,其實是同樣的東西。只是這所謂的「皂鹼」,在 A 的時候沒有完全反應完,而剩下了一點點,變成 B 裡面的殘鹼。
用一個簡單的表示方法:
全部的鹼 = A (參與皂化反應) + B (殘鹼)
其實,如果我們從根本去探討,就會發現,所謂「皂鹼」這個名詞,就好像是無中生有、憑感覺而想像出來的東西、字眼。鹼就是鹼,只是剛好製作手工皂會用到它,而被叫做「皂鹼」而已。
讓我們從手工皂的製作過程來解釋 A 跟 B 這兩種論點,首先是
論點A:手工皂含有大量的皂鹼
小編覺得,這描述實在太精簡了,有點虎頭蛇尾,沒有交代清楚。因為, A 所描述的皂鹼如果是指:
製作肥皂之前所準備的鹼(氫氧化鈉 / NaOH)
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,因為這個時候的鹼在開始製作手工皂後,會先與水混合成鹼水,然後再與油品混合起「皂化反應」,然後鹼就參與反應變成了「脂肪酸鈉」。為了讓各位更了解小編在說什麼,我們再一次稍微描述肥皂製作的過程:

製作肥皂之前,我們要準備:
油、水、鹼
然後計算好每種油需要多少鹼來完全地皂化,然後:
- 將原料混合、攪拌
- 混合後的原料(皂液)發生皂化反應(Saponification)繼續攪拌直到皂液變得濃稠(Trace)
- 皂液入模
- 皂液凝固後脫模
- 晾皂(時間:一個月以上,微弱地皂化反應持續進行)
當所有原料混合後,皂化反應就一直在進行中,而且隨著時間的經過,皂化會更完全,最後所有的鹼跟植物油皂化完畢,完成的手工皂就變成一塊含有
脂肪酸鈉(Sodium Aliphatate) + 甘油(Glycerin) + 其他產物
的固體,而這塊固體就叫做「肥皂」,它的酸鹼值(PH值)是呈鹼性的。
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身為原料的鹼在完成晾皂的手工皂中,是只有微量甚至不存在的。也就是說:
論點 A 是有問題的,因為手工皂的鹼已經參與皂化,變成另外一種鹼性物質了
再來,
論點B:完成後的手工皂還有未皂化完全的殘鹼(或稱游離鹼)
其實,如果剛剛您有看過上面對製作過程的簡單描述,我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步驟:
晾皂,時間最起碼要一個月。
這個觀念,是所有作手工皂的人,一定會接觸到的基本常識。而且各位有實際操作過的人(不論是參加課程或是網路蒐集資料)也應該知道,製作手工皂,為了怕完成的肥皂裡面含有過量的鹼,在計算好油、水、鹼的用量後,還會選擇採用「超脂」或「減鹼」的方式,來避免肥皂裡面有多餘的鹼,沒有跟油品參與到反應。
因此
論點 B 在這個時候不成立了。
當然,也許真的有時候有人在做皂的時候發生了以下的其中一種狀況:
- 眼花看錯配方
- 精神不濟沒注意
- 憑手感秤原料
造成鹼超過實際需要的量,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並不高。
所以,希望各位看完這篇文章,可以對了解到手工皂不是像網路上的文章所描述得那麼「鹼」、那麼「危險」。
肥皂這個清潔用品本來就是鹼性,把一件事情拆開又重新排列,描述得好像手工皂裡面含有不存在的「皂鹼」,這個甚至連 google 都找不到英文單字的名詞。
這對用時間、經驗與耐心去製作手工皂的人,實在不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