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做過冷製皂或熱製皂的人就會知道,每次打皂之前,都要先把所有原料的用量計算好,而要計算出這些原料的重量,最重要的東西就是「皂化價」。
雖然我們可以不靠皂化價表格,就決定出總油重以及各項油品的比例跟重量。但是,如果不知道我要打的這一鍋皂裡面,每一項油品的皂化價,你就算不出鹼重及水重;而錯誤的鹼水用量,就可能會讓一鍋皂無法皂化,或是做好的皂過鹼。
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做皂的人,都有自己的一份皂化價表格,因為工欲善其事、必先利其器,事前的準備,可以說是手工皂製作的過程中,最關鍵的一個環節。
若您沒有皂化價表格可以查詢,請參考我們的皂化價與INS值表
那麼,既然我們常常需要查詢皂化價,也知道它的重要性,那你有沒有思考過,到底什麼是皂化價呢?
這篇文章,我們就來解釋一下皂化價被研究出來的目的。
要搞懂什麼是皂化價,我們就要先理解什麼是「皂化」反應。皂化反應的英文是「Saponification」,其中「sapo」這個字源自拉丁文,它的意思其實就是英文的「soap」,也就是肥皂。而「Saponification」照字面上的意思,就是「產生肥皂的過程」,詳細一點解釋的話,就是要讓參與皂化反應的原料變成肥皂。
如何引起皂化反應?
那要混合什麼原料才會引起皂化反應呢?一般我們製作固體肥皂時,會混合植物油(或動物油)以及含有氫氧化鈉的鹼水,當它們起皂化反應後,會產生帶有長鏈脂肪酸的「鈉鹽」,也就是常見的「塊狀肥皂」。
但其實肥皂的型態不只一種。
如果將油品與含有氫氧化鉀的鹼水混合,皂化之後則會產生帶有長鏈脂肪酸的「鉀鹽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液體皂」。
製作固體皂時,計算鹼重(氫氧化鈉)所參考的數值稱為「NaOH皂化價」;製作液體皂時,計算鹼重(氫氧化碘)所參考的數值稱為「KOH皂化價」。
皂化價的定義
皂化價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,是為了要讓所有的油與鹼能夠產生完整的皂化反應,它的數值代表的意義就是:
皂化價 = 將 1 公克的油脂完全皂化,所需要鹼質的毫克數
舉例來說:
橄欖油的皂化價是 0.135,要讓 100 公克的橄欖油完全皂化,需要 100 * 0.135 = 13.5 公克的氫氧化鈉
如果橄欖油加太多或氫氧化鈉加太少,可能會
- 讓這鍋原料沒辦法產生皂化反應,無法凝固
- 產生皂化反應得到,但完成的肥皂含有太多沒被皂化的橄欖油,讓肥皂容易酸敗
而如果橄欖油加太少或氫氧化鈉加太多,可能會
- 讓這鍋原料沒辦法產生皂化反應,無法凝固
- 產生皂化反應得到固體肥皂,但是肥皂中含有未參與皂化的氫氧化鈉,導致肥皂過鹼,刺激皮膚
從上面的例子,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皂化價在肥皂製作的過程,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。
INS值是什麼?手工皂的硬度值嗎?
了解什麼是皂化價之後,接著我們要來介紹 INS值,在準備打皂之前,當我們在計算鹼重的時候,如果是使用網路上的手工皂計算器或是已經套用好公式的表格,最後計算出來的各項欄位中,會有一項叫做 INS 的數值,這個數值,通常會被當作是肥皂完成後的硬度值。

但 INS 值代表的意思並不只是硬度而已,其實它還表示著某項油品在與鹼混合之後,皂化的反應程度。每種油品都會有自己的 INS值,這是因為每種油品本身的分子質量、不飽和度有所不同導致,INS 值越高的油品,越容易與鹼產生皂化反應。
簡單來說,若一個手工皂配方的 INS值越高,這鍋皂的皂化速度就越快、完成的肥皂硬度越高;若一個配方的 INS值越高,這鍋皂的皂化速度就越慢、完成的肥皂硬度越低。
理論上,一個合格的手工皂配方,INS值應該要盡量接近 160。若一鍋皂的 INS值過高,這鍋皂很容易速 T;若一鍋皂的 INS值過低,這鍋皂可能會打很久、入模後因為皂體太軟,不能馬上脫模。
但是,根據我們的經驗,就算一個配方的 INS值不到 140,做出來的手工皂還是夠硬、還是能夠用到最後而不會軟爛化開。所以,到底要不要把 INS值 做為手工皂的「硬度值」或是「品質」的參考呢?我們只能說,還是要看個人的喜好。
下次您可以試著把自己愛用的手工皂配方丟到計算表格裡面,算看看自己的配方 INS值是多少,如果分數不好看,但這塊皂卻很好用,那就忘了 INS值吧!